阅读历史 |

第73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的贝鸣一起接过了销售的任务。

贝鸣的扮演者曹巍和纪宁差不多大,两人在国影读书时时是师兄弟,纪宁槐比曹巍早一届,不过出道之后,两人的际遇却不相同,纪宁槐早早红了,曹巍至今仍是三线演员。

《淬火》剧组找上纪宁槐的时候,其他演员都定下了,贝鸣的演员参加赛车比赛伤了腿,剧组要临时找人接角色,纪宁槐就推荐了曹巍过来。

事实证明,他的眼光确实不错。

曹巍来试过戏之后,谢翱和林济都挺满意,两人好奇曹巍怎么没来参加《淬火》的试镜,对方羞涩一笑:“我刚和经纪公司解约不久,找不到活干,就回家帮忙收麦子了。”

林济:“……难怪你看着白了不少。”

曹巍刚来试镜那会,整个人看着又黑又憨厚,和贝鸣这个角色挺贴,他还没开始演,谢翱和林济就对他挺中意,后来两人眼看着他一天天白了起来,好在这并不影响他对角色的塑造。

纪宁槐和曹巍两人都是国影出身,林济原以为自己会和两人处不好,肖诚是国影的,秦翼是国影的,推掉百玫的齐穗也是国影毕业生,但事实证明,不是国影出身的人都有问题,只是他运气不太好罢了。

纪宁槐和曹巍演绎角色时给,会他一种强烈的踏实感,两人平日里就喜欢和谢翱、他讨论剧情,只要谢翱指出两人表演上不足的点,两人愿意尝试七八遍,直到表演呈现出最完美的效果。

尤其是纪宁槐。

他接下《淬火》的主角之后,网上的讨论声一直很热烈,林济这种不太关注八卦的幕后都留意到了,纪宁槐本人想必也是看得到的,可这压根没影响到他扮演吴志远的状态。

初出场时的吴志远比纪宁槐本人要年轻得多,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,这样一个角色,演得太过了就显得假,演得太老成又显得角色死气沉沉,纪宁槐把尺度把握得刚刚好。

林济希望他演出吴志远的天不怕地不怕,把年轻人的胆识表现出来,但分寸掌握不好的话,角色要么油,要么就给人一种装逼感。

有这种毛病的演员真不少。

在剧本里,h市一机新开发的一款机器销量惨淡,是因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,这台切割机床切割出来的产品达不到标准,虽然差距十分微小,可工业生产中,微小的差距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后果,自然地,购买厂家对市一机的这款机器不信赖,高价生产出的机器只能在仓库里睡大觉。

吴志远接了推销的活,要做的当然不只是推销产品,产品问题摆在那里,一机上下和购买厂家都知道,人家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,为什么要买一台有毛病的机器?因此,购买厂家宁愿自己多掏些钱,用外汇买进口机器。

在这场戏里,纪宁槐口中专业词汇一个接着一个,找问题时专业性十足,没花太久时间就把机床的问题找到了。

他演得好这事不止是林济和谢翱认可,把家安在剧组的几位老专家也很满意。

《淬火》开拍之后,剧组从济川机床厂薅了不少人,谢翱和林济每天除了商议剧本外,也变着法地给济川机床厂打广告。

虽说电视观众不是机床厂的销售受众,可群众之中有高手,眼下正是济川市面临困境的时候,说不准哪位观众就能替市一机解决解决问题。

《淬火》占了人家的仓库,借了人家的地盘,还薅了一群人过来,虽说其中有工业部门的助力,可机床厂的恩情剧组还是得记住。

据老专家说,纪宁槐的精气神原本就像他们的师兄弟,开拍时间越长,他演得越来越贴近为机床厂奉献一生的那些专家们。

纪宁槐的确演什么像什么,但很多时候,“像”只是浮于表面的模仿,并不代表演员深入了解了某个角色。

不过他对吴志远的演绎,林济倒是能给出一个“像”的评价。

林济虽然常年泡在剧组,也指导过演员演戏,提起表演这事头头是道,但他清楚,有天赋的演员和他这种半吊子是不同的,他的指导是从编剧的角度帮助演员理解角色,可角色还是由演员来驾驭的,演员吃不透角色,他指导再多也毫无意义。

林济对《淬火》剧组的一众演员很满意。

准确地说,自《代号11》开始,他参与过的剧组都集结了一群有演技、有追求的演员,不管接到的角色是大是小,他们都愿意花心思去琢磨角色。

虽然林济并没有想过,这其中有他坐镇剧组的缘故。

演员和经纪公司都是看人下菜碟,他随意发句话就能让未来娱乐解散演员经纪部门,演员除非是以后都想走秦翼的发展路线,否则根本没有和他对着干的必要。

“林编,这里这里。”

听到招呼后不久,林济一屁股坐到了曹巍旁边。

曹巍正在看剧本,他剧本上写着密密麻麻的说明,他本人块头不小,字却写得特别小,林济得他一个个指出来才能辨认。

《淬火》剧组人数和《后宫》差不多,把群演和借用的济川机床厂的工人算上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