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55节(1 / 3)

加入书签

魏海此时却顾不得那么多,直接用自己最大的声音说:“我是来自海市物理研究所的魏海,之前是在富尼物理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。”

此言一出,整个会场的年轻人都把自己的眼睛锁定在魏海身上。

此时在大家的认知中,要想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,最好还是在国外读书比较好。

而这个魏海可以在名誉中外的富尼物理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,那么他的本事该有多大啊。

虽然在自己的记忆中没有对于这个名字的印象,可不妨碍大家对于魏海的羡慕和崇拜,这对于在场的大部分人来说,可能是一辈子都达到不了的成就。

这时李筠也想了魏海这个名字,特别是将两所研究所一起说明之后,她更是清楚,这个人肯定是冲着自己来的。

魏海也没有辜负她的期待,在享受完一番同龄人的羡慕之后,立刻把矛头指向台上的李筠。

“咳咳!要是我没有记错的话,前年年末李筠同志有在《物理学报》发表了关于半导体器件电路设计的相关论文。而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,有带领团队发现了arf准分子激光,我说的有错吗?”

“没错,没有想到居然还有同行在背后默默的关注我这么一个新人,魏同志真是眼明心亮。”

这句话只要一听就知道是反讽。

魏海也不甘示弱,继续大声质问道:“不知道李同志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,发表两篇如此核心且跨度如此之大的论文是如何做到的?”

只要是深入一个领域久了,大家都会明白专精一道才能不断向前。

而李筠一看就年纪很小,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有如此成就,的确实让人侧目的后起之秀。

而魏海的问题听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,毕竟论文这种东西,不是别人看着写出来的,私底下有什么猫腻也不是不可能。

再加上今天这个议题是三个人一起出现,藏一个不做事的人也是非常容易的。

瞬间全场人的目光都紧紧锁定在李筠身上,想要看她怎么回答这个稍有不慎就身败名裂的问题。

只能说底气就是自己给的,李筠微微勾起嘴角,站在话筒前,看着台下聚集而来的视线,缓缓开口道:

“首先多谢魏通知的关心。我想说的是,如果魏通知真的有仔细阅读我的第一篇论文的话,就会发现,我里面描述的主题不是电路设计,更多的是在探讨如何将其与现有的图像输入设备像结合。

更准确地说,是在操作光刻机之前,进行软件配置,导入图形文件,并进行相应的参数调整。如果我这样都说的还不够清楚的话,我可以详细解释一下……”

说着说着,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李筠的话语去思考。

特别是那些自己就有在研究相关内容的研究者,之前读过李筠的论文,还不够清楚其中的奥妙的人,现在听了这样的一席话之后,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。

而此时的魏海则是一头雾水,对于李筠说到后面的那些专业术语,一知半解,摸不着头脑。

对此,只能说隔行如隔山,千万不要贸然发问,并涉足自己不了解的领域。

魏海也是一名电学相关研究者,读不通论文之后,再看到李筠的女性身份,这才大过年的都不顾了,硬要写封信给他人找不快活。

其他明白李筠话里价值的人,此时也不再去想魏海的存在,他们现在最好奇地就是自己能够得到多大的成长。

接下来的话题就有一些偏了,逐渐偏离会场的议题,但却没有一个人出声打扰。

姜文泽教授正好和张清航教授坐在一块,张清航看着李筠自信侃侃而谈的样子,忍不住自夸道:

“看,我可是送给你一个这么好的学生。”

“现在说的难道不是你的课题?”

“和你也有关系。”

姜文泽对此是真的没有话说,李筠的出现对于他和张清航都是一个惊喜,惊喜有这样的年轻人可以承接重担,只要李筠继续这样成长下去,往后的成就不定不可估量。

两人对于这样的情况,那都是喜闻乐见的,就是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等到那个时候。

魏海就站在两人不远处,即使周边都是叽叽喳喳的声音,他还是清晰地听到两个教授的对话,再一看他在开幕式当天就看到过这两位教授,在学界的地位肯定不一般。

原先他以为这种场合估计不会有什么学界知名人物参加的,看来他之前是完全被愤怒冲昏了头脑。

突然记起自己曾经给李筠寄去的信件,他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是软的,伤到的那只脚更是无法支撑整个人的重量,身形开始摇摇欲坠。

但是,如果继续在这里待下去,等到现在这群积极讨论的人想起自己的存在,那他今天就得吃不了兜着走。

光是这么一想,魏海就全身冒冷汗,他甚至此时有点庆幸自己的身高,从其他人身下左拐右拐,不知的就走到了会场的侧门。

看着没人注意到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